\ 無知帶給我的幫助:#故意無知、#知道自己不知道 的效應 /

「知識就是力量」從小聽到大,但你感受過「無知」的力量嗎? 在與人相處或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希望自己「知道」一切,並因此獲得他人的認同。然而,有時候,刻意保持無知,反而能帶來不一樣的力量。

#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一個我體會到,對我很有幫助的一件事。我自己實行了兩個方式,可以主動提醒自己「不知道」:

1. 每週都至少踏進書店一次

我之前也曾立下「今年要讀 XX 本書!」這種大志,但結果是從來沒達成過。

後來想到一個方法,就是逼自己 #每週要踏進書店一次

雖然說我讀的大多是中文書,每週都踏進日本書店感覺好像也沒意義,但踏進書店真正的用意在於:提醒自己不知道的東西還很多

回到家看到桌上已經停滯半個月毫無進度的書,自然就會想拿起來看,因為知道還有好多好多書可以看,這世界上還有太多太多知識等著我去探索。

2. 和不同領域的人交流

另外,與不同領域的人交流,也是我讓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方法之一(好饒口 哈)。

之前和一位正在讀設計領域的朋友見面,好奇的聽他分享最近的作業要設計幾百個 logo ,才知道 logo 的全名是 “logotype”,他其實是種 ”type”(字體),而不只是我們平常想像那種單純的「logo」而已(然後字體的製作又是另一門大學問了)

和那位朋友聊天的過程,我也分享我之前擔任社群實習生,幫公司定調社群品牌的色彩和風格、做 YouTube 縮圖等等的經驗,才知道原來我之前的設計根本算不上是「設計」,只能勉強稱得上是「美工」😂

透過和不同領域的人交流,又更知道自己知道的還太太太太少,不管待人或待己,也都更謙虛了一點。

這兩個方式的實行,讓現在的我不會再拘泥於自己到底要讀幾本書,或是堅持自己知道、有經驗的優越感,更重要的是永遠保持著「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知道的事」的態度去生活。


#少掉預設、偏見

另外一個「無知」經驗則是我到日本唸書時,實行了「刻意保持無知」實驗

在台灣,聽到「台清交成政」,大家想到的關鍵字不外乎:#成績好 #聰明 #名校。

我也必須承認,要是聽到其他人的背景是這幾間學校出身的,我心裡一定會浮現「他應該蠻聰明、蠻會讀書的喔!」這樣的標籤。而這樣的標籤,一但貼上去,就很難撕掉了。

正因為這樣的印象一旦烙印上去就難以消除,我就想想「欸?我到了日本這個新地方,我既然還沒有建立這樣的『印象』,那剛好給我這個機會,可以刻意不去知道這些社會的評價。」

「到底日本人是如何看待「名校」?」或「什麼樣的人被視為『頭いい』(聰明)?」 雖然對這些看法感到好奇,但我選擇把「好奇」用在眼前的這個「人」本身,透過對話、想法交流,實際接觸這個人,而不是以單純的標籤來判定(而且通常也不一定正確)。

大學四年過去,要說我真的因為對待人少掉了預設、偏見,我真的得到什麼意想不到的收穫嗎?其實也說太不上來。

但我明確的感受到自己待人的真誠感提高,反過來自己也不會給自己貼標籤,對自己也誠實許多,可以用最真實的自己待人、迎人

正因為這些刻意製造的未知,我得以避免對這些事物產生預設和偏見,可以更純粹地觀察、體驗而這種「故意無知」也讓我更能夠以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和接受不同的觀點、各式各樣的人和價值觀。

無知的力量

無知並不意味著無能,反而是一種力量,它能讓我們以更加謙虛和開放的態度去面對世界。知道自己不知道,是一種激勵,促使我們不斷追求知識,不斷提升自己。故意保持無知,則讓我們避免陷入偏見,從而更真實地理解他人和事物。

「知識就是力量」固然不假,但我也認識到了無知的價值。無知帶給我們的,不僅是謙虛和開放,還有無盡的求知欲望和成長的機會。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蘇格拉底

正如蘇格拉底所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承認無知,才能不斷學習,持續成長,這或許才是無知真正帶給我們的最大幫助。


\ Hey!👋🏻 歡迎你和我們一起不好好生活。/

總是會聽到要 #好好生活、認真向上、積極進取,但如果有時候就是做不到呢?

人的本質其實是有惰性在的,很難一直保持著高效高產狀態,不是說我們就耍廢或不認真生活,而是想邀請你與我們一起以不違背本性的方式去生活,如果不能一直好好生活的話,那就 #不好好生活 吧!

不管你是在 #學習路上 #旅行路上 #通勤路上 或是 #生涯路上,一起走總是能走得比較長遠。

歡迎光臨 Jas & Em 的 InstagramYouTube

\ 台灣姐妹📍in Tokyo 👭🏻 x Life Coach /

Emily 的 Life Coach 服務 👉🏼 https://tally.so/r/wgG8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