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業後該不該回台灣?重新審視海外經歷的意義 /

我也知道「機會要好好把握」

離開台灣、決定踏上異國土地時,家人朋友可能會問:啊你畢業要留在那裡工作嗎?

你也知道,大多數的人希望聽到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對啊。應該先留在那試試看吧!難得的機會先好好把握!」

一開始的我,也對這個回答毫無疑慮。嗯,那當然啊!難得的機會都來到日本了,就好好體驗一下日本職場,很多人想來還沒有這樣的資源和機會。

一直到畢業前,我都還是遵循著這個念頭,就活說明會一間一間聽、各種講座都報名、學校 Career Center 討論的主題都圍繞著我要怎麼得到留在日本的門票⋯ 而最終我也成功拿到日本公司的內定,決定踏入日本職場。

只是,內心的想法似乎也開始有些轉變⋯⋯

閱讀全文 \ 畢業後該不該回台灣?重新審視海外經歷的意義 /

\ 當他們問 “Hey! How’s it going?” 時要怎麼回?/

之前老媽子來加拿大找我的時候我們討論了一些在我看來早已是日常的對話,但在遊客或是拜訪者看來是很有趣的。

例如她說北美這裡真的很習慣互相打招呼問你過得如何耶,台灣都不太會,可能就是說歡迎光臨,或是頂多早餐店阿姨洪亮的早安。

“Hi, how are you?” “Hey, how’s it going?” 「嗨,你好嗎?」「嘿,你過得如何?」
是進到一間店或是餐廳一定會聽到的問候語,我通常就是簡單回 ”Good, how are you?” 但不會期待店員繼續回什麼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這種課本上才會出現的句子,他們也知道這就是問候而已,其實根本沒人在乎你過的好不好。

但媽媽不知道,所以當被這樣問的時候,她就真的認真的想了一會她過的好不好,太可愛了。

於是我開始跟媽媽解析餐廳服務生所謂的SOP,第一就是會簡單問候你,你也簡單帶過,然後問”Do you have a table for two?”或是如果有訂位的話就說 “I have a reservation under the name of Jasmine.”

確認好後會帶你到位子上: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first?”
“Would you like some drinks to start?”

通常我會回:”Thanks, water is fine for now.”

幾分鐘後他會回來幫我們點餐,再來就是等待餐上來並開始吃吃吃。

全部的餐都上完了之後過個五分鐘他就又回再回來問候一下:”Just wanna make sure if everything’s good” “How’s the food?” “Hi, how’s everyone doing?” 之類的,確認一下你有沒有還需要什麼東西。

“Perfect, thank you!”
“Can I actually get some more napkins, please?”

吃完後就可以跟他說:“Can we have the bill please?” (加拿大說bill,美國是用check居多)

“Of course! Is it separate or altogether?” (加拿大可以幫你每個人都分開結算,連一起共享的前菜他們都能幫你分成六等分來付,美國好像比較沒有這樣,都是一個人結之後大家私底下再vemno傳錢)

最後就是付錢,然後大家都結完之後他就會說,“Thank you so much for coming, have a good one!”

“You too! Have a good one.”

雖然說這些都是很表面的問候,也真的是店員不用腦子想就會自動講出的話,但被這樣歡迎,有這些正面的日常對話有時候真的會讓人心情好。

之後如果到北美旅遊的話不妨可以用上這些對話,這樣當他們問你How’s it going時才不會惶恐哦!


Jas & Em 姐妹留學每週更新一篇關於海外留學、生活、工作的實用文章,冤枉路我們來走就好!

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支持 Jas & Em,到我們的IG看看更多日常!

https://www.instagram.com/jasandem.sis/


\ 筆者是誰?/

我是Jas & Em的姊姊Jasmine👋🏼

母語是中文,但中文退步神速,大學主修義大利文,現在莫名在學阿拉伯文,日常用的是英文。加拿大管理研究所畢業後繼續留守北美工作,但好像沒辦法在一個定點待太久,下一個要去的地方還是未知數。提供想到國外深造/工作的讀者履歷健檢、工作經驗分享、找工作及面試撇步。

\  留學最重要的事:寫在開始之前 /

想要出國留學的你,可能會尋求谷歌大神的幫助,也許讀了好幾篇文章、也許看了好幾部YouTube影片,但看來看去卻還是不知道該從何下手⋯

在網路上找資料當然很好,我們每個人都能透過鍵盤找到一些問題的解答,可以很快速地解決困惑。但我認為這些問題都只是「表層」,那些你可以輕易發現、相對容易定義的問題都只是表面而已。

在留學真正開始之前,有一項更重要的事:找到你的為什麼。

你有聽過「黃金圈」的概念嗎?

所謂黃金圈是由知名演說家 #賽門西奈克 所提出的簡單法則,雖然簡單易懂,但我覺得要實踐領會卻是需要時時刻刻練習的。

賽門.西奈克的 Ted Talk 演講連結

↑超級建議把它看完!

(底下我也有簡單說明黃金圈的概念)

黃金圈三要素

「黃金圈法則」分為三個部分:

【WHY出發點、信念、目的】 

【HOW過程、方法】

【WHAT結果、現象】

(記得,順序很重要!

我們想事情大部分的直覺都會先從 “WHAT”開始,因為「結果」總是最容易被看見。

書讀了這麽多年,我們就用「唸書」來打個比方:

WHAT:在考試中拿到一百分

HOW:認真唸書、拼死拼活地複習

WHY:想得到好成績、想達成老師和爸媽的期望、這樣才能考上好學校、才有好工作

但「想得到好成績、符合師長的期望」這件事,是你真正的「目的」嗎?

這次我們換個方向,從“WHY”開始思考「為什麼要唸書」這件事:

WHY:為了累積經驗,訓練自己思考判斷能力,期望在未來能夠迅速應對進退,維持生活的餘裕

HOW:唸書、參加有興趣的社團、做志工、擔任幹部、舉辦活動、在體育課嘗試不同種運動、練習放學自己回家⋯

WHAT:獲得自信、得到相對應的成果(我相信累積起來的經驗也一定能帶領你往理想的學校、工作和生活邁進)

一旦從內部的”WHY”開始思考,中間的”HOW”也隨之轉變,結果自然而然也不會只侷限於「好成績」這件事。

國小、國中、到高中,只有「讀書」這件事重要嗎?如果目的是「為了累積經驗、訓練自己的思考判斷能力」,那在這12年中,必定不是只有「唸書」是主角,仔細想想還有很多選項和途徑都能達到這個目的。

回到「留學」這件事,你的WHY又是什麼呢?

一下子要想出來可能有點難,我先提供我「想到日本念大學」和「想去美國交換」的黃金圈例子:

【到日本念大學】

WHY:想讓之前到日本旅遊所看見的街道風景變成我的「日常」

HOW:申請日本學校、考英檢、爭取機會、學日文⋯

WHAT:(結果還在收割中)但我真的把日本的藍天、街道變成日常了

【去美國交換】

WHY:討厭美國,所以想親自去美國看看,驗證自己對這個國家的「片面印象」是不是真的是這樣

HOW:申請美國交換、考英檢、多和美國人交流、主動了解這個國家⋯

WHAT:(結果一樣還在收割中)目前的感想是,我好像得到比我原本預期的還要多!

現在開始練習寫下你的「留學黃金圈」吧!

WHY不需要是什麼遠大理想,可以非常非常簡單,只要它足以驅動你、時時刻刻激勵你,任何形式都行,但一定要和「你」自己本身高度相關

像我一開始學日文的WHY是因為「想要寫中、英、日文三語併記」,就這麼簡單! 之前看到Mrs. Mogi 茂木太太在社群網站上發了中日文併記後覺得「哇!也太帥了吧!」之後就以此為目標,而現在我也達到可以用三國語言寫日記的程度了,所以設定好 #WHY 真的真的很重要!

一旦知道「我為什麼要留學」後,往後遇到什麼困難和挑戰,回想自己的WHY會更容易找回大方向,有些「表面」浮現出來的問題或許根本不是什麼大問題。

Jas & Em 姐妹留學每週一固定更新一篇關於海外留學的實用文章,留學路上冤枉路我們來走就好!

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拍手按讚支持Jas & Em↓


\ 筆者是誰?/

我是Jas & Em的妹妹Emily👋🏼

在台灣土生土長十八年,高三時申請上日本大學,但只唸一學期就遇上疫情,成為「滯台留學生」一年多後選擇到美國當交換學生,目前住在南加州。

\ 一些fun facts💁🏻‍♀️ /

喜歡和人分享生活,但不是社交型人類

喜歡和姐姐一起唱歌,但一點都不專業

日劇資歷10+年,但寫不出動人心弦的劇評

在日本讀大學,但沒有體驗過日本完整的春夏秋冬

興趣是申請簽證,但似乎不擅長(之後再讓我娓娓道來我人生中著名的簽證事件,好奇的讀者歡迎造訪Jas & Em的 Instagram,裡面完整收錄簽證事件的詳細過程🥲)